Top
波隆那歷史悲歌—橡木桶之戰

在中世紀的義大利,城邦之間的戰爭頻繁,其中又以波隆那與摩德納兩城之間的「橡木桶之戰」被後人廣為流傳。乍看之下好像是一場荒誕、為戰而戰的戰爭,但幕後其實是場教宗與帝王間暗潮洶湧的權力爭鬥。一直到八百多年後的今日,這個無辜的水桶,依然被摩德納人放在吉蘭迪納(Ghirlandina)大教堂的高塔中供人參觀,甚至成為一觀光景點。到底為什麼教宗與帝王的戰爭,會跟一水桶扯上關係,這一切實在太令人匪夷所思,就讓我們好好來了解一下這場荒誕的戰爭,究竟是如何展開的⋯⋯

橡木桶之戰:前情提要

橡木桶之戰發生於公元1176年至公元1345年之間,是義大利中世紀一次非常知名的戰爭。戰爭傷亡數千,表面上的好像是因為一個橡木桶,事實上這場戰爭起源於義大利的黨派之爭,這個故事就可以從神聖羅馬帝國與教宗之間的愛恨情愁開始說起。

在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,存在著分別支持教皇與神聖羅馬帝國的兩大派系,分別是圭爾夫和吉柏林兩大派系,受到波隆那支持的派系圭爾夫支持教皇,而受摩德納支持的吉柏林則支持神聖羅馬帝國。兩城市因為黨派的關係早就看對方不順眼很久,時常動不動就互相引戰挑釁。

扎波羅尼奧戰役

又稱「橡木桶之戰」,由圭爾夫教皇派支持的波隆那以三萬兵馬之姿,大敗摩德納五千士兵,這樣懸殊的差距,竟然能反敗為勝,跌破眾人眼鏡,許多人說是波隆那大意輕敵,也有人說摩德納將領兵不厭詐。據說,摩德納在戰勝後不斷追趕敗兵,而且甚至紮營在波隆那城門外開派對一連慶祝了好幾天。

但這場戰役只是一個開始,之所以延續這麼長時間,是因為摩德納士兵在撤兵時,拿了一個波隆那馬廄餵馬喝水的橡木桶做為紀念品大肆嘲弄,吞不下這口氣的波隆那,儘管損失領地也幾番要求索回,但都不如償所願,這場戰役於是越演越烈,直至今日這個水桶依舊象徵著當時權力鬥爭,靜靜的被收藏在摩德納的教堂裡。

政局動盪造就了永遠的詩人—但丁

這場綿延幾世紀的戰爭,犧牲的不僅是戰死沙場的戰士,還有義大利著名詩人—但丁。

但丁,義大利語的啟蒙者,被稱之為義大利語之父,是文藝復興時期的重要人物,與佩脫拉克、薄伽丘並肩列為文藝復興的先驅,被稱為「文藝復興三巨星」,也被稱為「文壇三傑」。

因與教皇派持反對聲音的但丁,不願屈服的他被自身故鄉 佛羅倫斯當權驅逐,並且宣告他永遠不得返回故土,最後但丁於1321年在義大利東北部拉溫納(Ravenna)去世,他的陵墓安置於拉溫納的聖方濟各聖殿(Basilica di San Francesco)。

但也是這樣的人生際遇,成就了但丁的千古名作《神曲》。他將狡詐多變的佛羅倫斯當權、教宗與法國國王分別描述成一隻豹(象徵欺騙或惡意),一隻母狼(象徵貪婪),一隻獅子(象徵野心)。而他的精神偶像古羅馬詩人維吉爾,在這部名作中以靈魂的形式帶領著他走過了地獄,最終抵達天堂。

延伸閱讀:無與倫比的世界遺產:拉溫納(RAVENNA)馬賽克小城半日游

橡木桶的百年傳奇

17世紀時義大利詩人亞歷山德羅·塔索尼(Alessandro Tassoni)甚至撰寫了偽英雄史詩般的《 La secchia rapita》(譯:被綁架的水桶)一詩歌,其中一段的詩詞是這樣被傳唱的,在這邊分享來自摩德納頻道的一個可愛的小短片

《Vorrei cantar quel memorando sdegno
ch’infiammò già ne’ fieri petti umani
un’infelice e vil Secchia di legno
che tolsero a i Petroni i Gemignani.
Ma la Secchia fu subito serrata
ne la torre maggior dove ancor stassi,
in alto per trofeo posta e legata
con una gran catena a’ curvi sassi;
s’entra per cinque porte ov’è guardata
e non è cavalier che di là passi
né pellegrin di conto, il qual non voglia
veder sì degna e glorïosa spoglia.》

Alessandro Tassoni《被綁架的水桶》

《 La secchia rapita》(譯:被綁架的水桶)整曲以詼諧喜劇和滑稽場面的氛圍演示,看似戰後雲淡風輕,現今義大利人也僅以歷史角度來看待這個事件,但只要當波隆那與摩德納一不小心在運動競賽裡狹路相逢,大家提到這個話題依然是得小心謹慎,以免一個不小心惹禍上身,引爆群架都是有可能的。

下次到摩德納,除了參訪法拉利博物館,記得也去看看這個世界有名的水桶吧!

cover photo source @modena

post a comment